戴姓人口的播迁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先秦至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时期。
1.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先秦时期 ,戴姓人口主要是在其发祥地即今天的豫东一带生息繁殖 。春秋时代的宋国大夫戴恶即为一时名流。
到西汉时,梁国(治今河南商丘南)有戴德 、戴圣叔侄,同为礼学大家。西汉时戴姓还有二支徙居豫南:一支迁往汝南的慎阳(治今河南正阳县北江口集) ,一支迁往汝南的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北) 。如:西汉平帝时任侍御史、时称“关东大豪”的戴遵(字子高),为汝南慎阳人。《后汉书·逸民传》中说他家资巨富,乐善好施 ,行侠仗义,家中所养的食客经常有三四百人之多,当时的人称他为“关东大豪戴子高 ”。其子戴良以至孝、高才 、尚气节而名闻于世 。由此可见 ,戴遵这一支定居慎阳已不止一代,而且在当地属于家大、业大、势力大的名门望族。西汉末东汉初以解经著名京师 、官任侍中的戴凭,为平舆人。这就证明,至迟在西汉后期 ,戴凭这一支已经迁到平舆 。
戴姓在向豫南迁徙的同时,也向今江苏、山东、河北等地迁徙,如西汉时官至九卿的戴崇 ,为沛(今江苏沛县)人,曾向张禹学习《周易》;东汉时官至礼泉太守 、“世称儒宗,知名东夏”的戴宏及西华令戴封 ,均为济北郡刚县(今山东宁阳县东北)人。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戴氏又有徙居于今安徽、湖北的。如东汉末年,曹操的谋士戴乾为丹阳(治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小丹阳镇)人。在魏晋时 ,戴姓在谯国(今安徽亳州一带)、广陵(治今江苏扬州)、清洒(治今山东临清市东)三地成为望族,形成三处繁殖中心 。所以,戴姓以谯国 、广陵、清河为堂号。
戴姓向江南地区迁徙 ,最晚在西汉时期已经开始。如:西汉时有越(今浙江省)人戴和;东汉时官至光禄主事的戴就,为会稽郡上虞县(治今浙江上虞县百官镇)人 。大约在东汉末年,广陵戴氏有一支迁徙到江南。《晋书》记载:戴烈为三国时东吴的左将军,其子戴昌为东吴太尉、晋会稽太守 、武陵太守 ,戴昌的儿子戴渊,是琅琊王司马睿(即后来的晋元帝)的心腹大将,并随司马睿南下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因为西晋后期 ,中原地区战火连绵,八王之乱前后延续了16年之久,再加上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下 ,黄河中下游一带动荡不安,大量的人口被迫南迁,流向相对比较安定的江南地区 ,其中有许多人都是举家或举族南迁,戴姓也在此时跟随众人来到江南 。
2.隋唐时期
此期戴姓人口进入福建,并流向台湾以外的全国各地。据《漳州府志》记载:唐初 ,中原戴姓的一支迁居福建。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光州固始县(今属河南)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带领将官123名、府兵3600名入闽,去平定泉州 、潮州之间的“蛮獠”啸乱 。这些将士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中原人。据《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统计,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的共有45姓 ,其中就有戴姓。当时,随陈氏父子入闽的戴姓将佐主要有陈元光的女婿戴君胄以及戴仁等人,他们都是光州固始人 ,在开创漳州之后,便在福建落籍定居 。研究姓氏的学者普遍认为,戴君胄父子自河南固始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 ,是戴姓人入闽之始。
此外,唐代戴休颜为夏州(治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人,戴简为长沙(今属湖南)人 ,戴护为婺源(今属江西)人。《元和姓纂》所列的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 、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 、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当时戴姓人口分布范畴之广由此可见一斑 。
3.宋元明清时期
此期戴姓人口从江浙、福建等地迁至台湾及海外各国。
从宋代开始,戴姓人大量由江苏、浙江、安徽 、江西等地南迁到福建、广东、台湾等地,有一部分人还进一步飘洋过海移居海外。
据广东蕉岭县《戴氏族谱谯国堂世系源流》记载 ,蕉岭戴氏一世祖为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县,于元代徙居镇平(今蕉岭)招福乡黄泥崛,子孙蕃盛 ,传至12世(约当清代),有仁忠 、仁恭兄弟一同迁往台湾屏东,13世、14世又有数十人迁往台湾 ,后裔分布于台湾的高雄、美浓 、内埔、桃园、新竹 、苗栗等地 。清代还有福建戴氏陆续不断迁往台湾。雍正年间,福建戴氏迁居台湾省苗栗县大甲镇孟春里开基,这是大陆戴姓大规模入台之始。此后 ,乾隆九年(1744年),又有福建戴姓入垦苗栗镇;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有泉州人戴南仁到今新竹新富里开垦 。
如今 ,戴姓在台湾居第52位,较为集中的地区有新竹、嘉义和台南,在台北和南投的戴姓人口也不少。
清朝时 ,有不少戴姓人移居海外,如今在英国、阿根廷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许多国家都有戴姓人定居。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