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姓发源于河南南阳古邓国(今河南省邓州市) ,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早於汉代播迁入闽 、粤 。汉代中期,邓况自楚徙居南阳邓州。东汉初 ,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係,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要的家族。但至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 ,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灾难 。此后,南阳邓氏不断外迁 ,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有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寧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
东晋十六国时 ,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佈於江南许多省份,以江西 、江苏居多 。总之 ,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殖的中心,其第一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至晋代 ,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陕西 、山西、甘肃、安徽等地;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 、湖南、四川等地 。
至唐代,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別居於甘肃、山西、湖南 、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
宋时 ,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 、福建 、广西等地。
明末,福建人邓显祖移居臺湾,此后 ,闽粤邓氏又有一些人向臺湾迁徙,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今天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 、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 、江苏次之 。
邓姓在西汉以前的迁徒情况
汉代以前其活动范畴大部在河南及湖北北部一带。春秋末年郑国人邓析(前545一前501)是歷史上扬名最早的邓姓人物。他做过郑国大夫 ,反对不许民知爭端与禁止民有爭心的礼治,做竹刑,主张刑(形)名之治 。子產“铸刑书 ” ,邓析则教人学诉讼。《吕氏春秋·离谓》中记载:“郑国多相县以书者。子產令无县书,邓析致之 。子產令无致书,邓析倚之。令无穷 ,则邓析应之亦无穷矣。”邓析在与统治者的合法智斗中,通过对法律条文的表达的准確性摸索,开始了他的“刑名之辩” ,启歷史之先河 。
邓姓是一个富有开创精神的家族,西汉以前邓姓族人已经迁徙分佈到了今安徽阜阳、陕西成固、四川乐山 、越南广治等地。邓 宗 秦汝阴(安徽阜阳)人,为农民起义领导陈胜部將 ,曾奉陈胜命令巡视九江郡。
东汉时期的迁徙情况
东汉一朝是邓姓家族最为辉煌的时期,以邓禹为代表的邓姓族人世代显贵 。据《南阳邓氏族谱》记载,邓禹为邓姓始祖曼公第47世孙。《续汉书》说邓彪“其先楚人,邓况始居邓州 ,子孙以农桑为业 ”。而邓彪与邓禹同宗,故邓况应该是邓州邓氏的始祖。
邓家从东汉建立以后,世代受恩宠、居高位 ,其中封侯的29人,封公的2人,大將军以下有13人 ,任二千石官的 14人,任列校的Z2人,任州牧、刺史的多达48人 ,其余任侍中、將 、大夫、郎、謁者不可胜数,东汉一朝没有出其右者 。
魏晋隋唐时期的迁徙情况
东汉邓禹一族经过邓太后亡故后的打击,儘管邓禹曾孙女邓猛女为汉桓帝的皇后 ,家族曾再次得以荣耀,但只是一时,繁盛程度也远不及邓禹 、邓训、邓騭时代了。特別是安帝亲政时,宦官江京等人巧设罪名 ,诬陷邓氏对安帝亲政有阻,安帝將邓弘等邓姓子弟废为庶人,为了保全邓氏家族 ,族人纷纷迁出京都和故里,分散到全国各地。《南雄南阳堂邓氏联修族谱》就说:邓禹之后“避阉氏之乱,十三房后裔 ,散居各省,以闽、广 、楚、浙、豫章之省之间为多” 。史籍记载此一时期的邓姓人物在广东有东汉广州(今属广东)人邓盛,曾任秭归令 、太尉诸曹掾;南朝宋桂阳(今广东连县)人邓鲁 ,中秀才后在当地做官,有惠政,卒赠司徒;隋末唐初有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邓文进入唐为韶州刺史;唐邵州龙潭(广东阳春)人邓处訥 ,唐昭宗拜为武安军节度使;五代连州(广东连县)人邓洵美,后汉登进士第,后周为馆驛巡官。
江西有东汉豫章南昌(今属江西)人邓通,歷任越骑校尉、冯翊太守;南朝宋豫章南昌人邓琬历 ,任州西曹主簿、给事黄门侍郎 、晋安王镇军长史等职;唐代道士邓思罐(guan),为临川(今江西抚州)人,隱居麻姑山 ,后受玄宗徵召入京,曾两次隨玄宗出巡。
湖北有三国蜀南郡(今湖北江陵)人邓方曾以荆州从事身份隨刘备入蜀,拜为属国都尉 ,歷任朱提太守、安远將军、廉降都督;南朝梁南郡当阳(今湖北荆门)人邓元起官至右卫將军 。
湖南有南朝陈衡阳(今属湖南)人邓正直,为卢阳令,“在任罢征、弭盗 、修城、浚河、兴学 、崇教 ,民以为安乐,人多称之”。
南朝梁人邓鬱,为荆州建平(今四川巫山)人 ,隱居衡山不仕,靠河山涧溪水服云母为生。
分散到全国各地的邓姓族人继承家族优良传统,宗族不断壮大,並在各地势成望族 ,最有影响的就是南阳邓氏、平阳邓氏、长沙邓氏 、陈郡邓氏以及安帝邓氏等 。
宋元明清时期的迁徙情况
发源于河南的邓姓,经过千余年的发展繁殖,到宋元明清时期 ,邓姓家族的重心转移到了南方的江西、湖南、福建 、四川、广东、江苏等地。
1.江西邓姓
邓姓早在汉末就迁徙到了江西等地,安徽《邓氏宗谱源流序》说,汉末 ,邓禹后裔因避乱逃至南昌城南35里的梅南涯,地名叫三里川,从此便长期在此定居下来。
江西邓氏再迁至香港 、安徽、湖南、四川等地 。香港邓氏始祖邓符协 ,原籍江西省吉水府吉水县白沙村人,北宋迁居香港。
安徽怀宁《邓氏宗谱源流序》说,其始祖邓君瑞原籍江西省鄱阳县瓦屑(土付) ,于明初迁至安徽怀宁县白麟阪居住。
衡东《江边邓氏七修族谱》说,唐僖宗时邓韞玉任江西袁州刺史,留居宜春北芒,传六世 ,邓梅魁迁安福县瓜佘(吉安)。
2.福建邓姓
邓姓移居福建最早是在西晋末年,始祖乃邓攸 。《邓氏族谱·东汉源流序》说:“永嘉末年,后赵石勒作乱 ,伊时有號伯通,叔攸公,友爱感天 ,舍一家命脉,救一方生命,即寧化石壁乡是矣。至綰 ,登进士第,相—朝纲。后被谤窜黜,寄跡泉州仁铺试剑乡 。递后大猷公乃立勋树续为將军 ,今泉郡有邓將军墓,至元祜践位年间,后回石壁都禾口村居。 ”
永嘉之乱中,邓攸避居福建的石壁都。由於把自己的亲子丟弃 ,邓攸自己便没”有了后代,现在南方各地的邓姓,是传自其侄邓绥 。此后 ,有第五十九世邓且;六十世邓继隆;六十一世晋哀帝时的竟陵太守邓锦常;六十二世镇国大將军邓姜;六十三世邓渊;六十四世宋顺帝时的中丞邓东;六十五世邓程汉;六十六世梁朝的豫州牧邓士奇;六十七世邓文含;六十八世邓禹元;六十九世邓振松;七十世邓宗亮;七十一世邓宏纶;七十二世邓清;七十三世唐朝官邦勤侯的邓煌(字开权)。
邓煌有4个儿子,即邓景山、仁山 、玉山、昆山。邓景山是唐肃宗的节度使,自他以下 ,有七十五世邓扬;七十六世邓城;七十七世邓降;七十八世为唐懿宗时殿平县令邓瑞廷;七十九世邓云彪;八十世邓镇玉;八十一世的邓斯礼,於五代初期避朱温之乱,走避溶州;八十二世邓世祥;八十三世的邓高;是宋朝的镇南节度使;八十四世邓起补;八十五世邓绍 ,是宋神奈的御史中丞;八十六世邓调元;八十七世邓洵武;八十八世为宋徽宗时的国子祭酒邓肃;八十九世的邓大猷 。
邓大猷有3个儿子,其中老大邓简,便就此在福建定居落籍 ,他也跟其父一样,文武双全,人才出眾,当时的赵家皇帝 ,还招他为駙马,显贵无比。
邓简也有3个儿子,即邓俊、邓佐和邓儔。这3个人 ,便是此后闽 、粤及臺湾等地邓姓的主要传世之祖,他们后裔的分衍情形,如下:
长房的邓俊次子移居汀州上杭 。次房的邓佐 ,仍居石壁都禾口村后,传子邓午。
三房的邓儔,传子邓相 ,邓相再传邓显。邓显三子中老大邓志坚移居福建汀州上杭漳坑,老二邓志贤移居云南省,老三邓志斋 ,移居广东省嘉应州梅县鬆口乡,是“高密”邓姓的广东开基之祖。
另外,据沙县《剑沙三元邓氏家谱》记载,其始迁祖为邓光布 ,唐末自河南固始隨王绪入闽,子孙遂定居于剑沙 。有宋以降,福建邓姓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人物 ,如:邓肃,邓子恢,邓拓等。
3.四川邓姓
四川(包括重庆)是邓姓人较早移居的地区之一 ,早在汉代邓通就已入蜀,其后邓芝、邓艾等也先后入蜀。江西吉安邓姓在明初迁徙到四川广安定居 。四川广安《邓氏家谱》说:一世祖邓鹤轩,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兵部侍郎入蜀,遂安家广安州北姚平家。
明末以来的连年战爭,以及各种自然灾害 ,使四川地区人口锐减,清初四川人烟稀少,康雍时期特別颁佈招垦条例,实行种种优惠政策 ,从而吸引了两湖及闽粤等大批农民入川开垦。
(1) 广汉邓姓 民国《广汉邓氏族谱》说其始祖邓煬原籍福建长乐县,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携带妻子及四子入川,先到川北遂寧县落业 ,继生二子,共六房 。后留四子乐臣在遂寧县落业,再迁广汉西关外东楼村七甲甘家碾居住。重庆邓姓是从湖北迁移来的 ,《渝北邓氏崇孝堂续修族谱》称其始迁祖邓登班,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由祁阳(今湖北祁阳)城山头徙居渝北。
(2) 怀宁邓姓 据《邓氏宗谱》记载:始迁祖为邓君瑞,元末自江西省鄱阳县瓦屑(土付)避地来皖 ,定居于怀寧麟阪 。元末明初之际,朱元璋大败陈友谅后,始迁祖邓君瑞迁到安徽安庆府怀宁县之白鳞阪 ,遂为怀寧之耕读民,清代著名书画家邓石加为其十三世孙。
(3) 广安邓姓 一世祖为邓鹤轩,原籍江西吉安庐陵县(庐陵邓氏的初祖为邓梅魁)。明洪武十三年(1380),邓鹤轩以兵部员外郎人蜀 ,遂在四川广安县安家 。他的后代都住在广安州姚平地方,称望溪乡姚平邓氏。邓鹤轩的儿子邓梅玉,以文行魁蜀。广安姚平邓氏的第八代祖邓士廉 ,明朝崇禎进士,为人大方有气节,曾任广东海阳令和吏部侍郎。明末隨桂入滇缅 ,官为吏部尚书晋升大学士 。清朝顺治十八年秋为缅人所诱,与其他41位大臣同时殉难。邓士廉以下的世系如下:
邓绍昌有四个妻子:1.张氏(无后);2.淡氏,生有一女三子 ,长女邓先烈(1902年生),长子邓先圣(邓小平)(1904年生),次子邓先修(邓恳 ,1910年生),三子邓先治(邓蜀平); 3.萧氏,生子邓先清;4.夏氏,生有三个女儿:邓先英、邓先蓉 、邓先
4.湖南邓姓
邓姓播迁到湖南的歷史也是相当早的 ,邓姓族谱称邓禹后裔邓锦常,字遐,晋哀帝隆和元年(362年)任竟陵(今湖北汉阳)太守 ,徙居湖南长沙府,为邓姓湖湘世系开基始祖。此后,邓姓便在湖南境內繁殖开来 ,如南宋末年,河南邓州钳庐陂人邓世通因得罪贾似道,被贬至潭州(今湖南长沙) ,后迁居龙阳上林村端平塔(龙阳《邓氏七修族谱》) 。
宜章《南湘邓氏续修族谱》称其始迁祖邓扶验,原籍江西万年县,元代为广东平远知县 ,后转迁至湖南宜章之八里排道士湾,子孙卜居邑內城隍祠前。
衡东《江边邓氏七修族谱》称其始祖邓定庵先从吉安(今属江西)迁茶陵,明朝洪武八年 (1360年)迁湖南衡山的赦田村。巴陵《邓氏族谱》称其始迁祖邓尔那,明初由江右 (今江西省的別称)迁楚 ,在巴邑(今湖南岳阳市)龙湾定居下来 。
龙阳《六甲邓氏族谱》称其一世祖邓思明,明成化间自江西吉水迁居常德府龙阳县大围堤,为六甲派始祖。宁乡《溈宁邓氏三修族谱》称该族邓姓先世于明洪武初由新建(今江西南昌)占籍楚南寧乡 ,凡六支,祥泽居玉堂铺,祥学居梘坪 ,祥业居石板,祥仕居清溪,祥任居善化塘赤 ,祥儒居大河前横。
《湘潭塔岭邓氏五修族谱》称,其始祖邓瑞禎,由广州经过三次迁徙在郴州(今属湖南)定居下来 。其后 ,十三代孙邓贤资、邓贤宪、邓贤敏子孙又先后迁居於湘潭居住。
宁乡《邓氏宗谱》称其始迁祖邓祥学,于明初在寧邑(今湖南寧乡)之梘坪定居下来,子孙散居湖南各地。
《湘阴邓家坝邓氏族谱》称其始迁祖邓朝相于明代自长沙迁居湘阴之邓家坝 。《湘潭严冲邓氏五修族谱》称其始迁祖邓信,明嘉靖间(1522—1566)自茶陵(今属湖南)迁居湘潭严冲。
5.广东邓姓
广东省惠阳县永湖墟鹿颈乡(今惠州市三栋区鹿颈乡)邓姓:祖辈由梅县迁来 ,世代务农。本族名人有:邓镜仁,清光绪年间秀才,民国时任儋县(在今海南省)县长。其子邓演达 (1895—1931) ,字择生,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粤军团长 。曾参加討伐陈炯明的战争。1925年后任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部副主任 、教育长。北伐战爭期间 ,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湖北省政府主席 。1930年成立“中国国民党暂时行动委员会 ”。 1931年被杀害于南京。
6.香港邓姓
(1)邓符协家族:
系出南阳,为高密侯禹公之后,原居江西、福建等地 。始祖邓符协(字元) ,江西吉水人,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进士,官任广南东路阳春令。其在赴任途中到过屯门山 ,慕名去当时著名的桂角银场游览,对这里的风水很感爱好,歷任后便携带家小迁居岑田(锦田)村,购置田园 ,建造南北两个围屋,並把曾祖 、祖父、父亲的坟墓也迁葬於新界的元朗、荃湾等处。邓符协的最大建树是创办力瀛书院(又叫书斋或书室),建造藏书楼 ,並在此讲学 。邓符协生有2子:长子邓阳,由岑田迁居福容里,即今东莞福隆;少子邓布 ,宋承直郎。
邓阳生1子,名(王圭),(王圭)生2子 ,日元英、元禧。邓布生l子,名瑞,瑞生3子 ,曰元禎 、元亮、元和 。
邓元英之后分居东莞的温塘、竹园 、南街、鲤鱼石、羊田沥等处;邓元禧居福隆;邓元禎分居屏山 、白蠔、白岗、白石 、塘尾;邓元亮居岑田;邓元和居东莞怀德。是为该族之五大房,建“都庆堂邓氏大宗祠”於东莞城南门。在香港者,为邓元禎、邓元亮两房。
邓元禎生1子,名从光 ,南宋时,自岑田迁居屏山,是为屏山房始祖 。其后 ,子孙繁殖,遂分建坑尾、坑头 、塘坊、新村、桥头围、洪屋 、灰沙围及上章围等村及屏山市。
邓元亮 名铣,宋承务郎 ,为赣县令。建炎三年(1129年),金人南下,邓铣起兵勤王 ,护卫隆佑太后等於虔州,获功勋,並在战乱中救获末室公主 ,后把她许配给其子惟汲 。邓惟汲与宋室公主隱;居岑田庄舍,生4子:林、杞、槐 、梓。绍兴间(119l—1194),邓惟汲先卒,南宋光宗追封邓惟汲为税院郡马 ,赐祭田六顷,以及东莞地区的山场餉渡等,4子皆封国舍。
邓林官宋僉判迪功郎 ,子炎龙 。宋理宗宝祜六年(1258年) 以诸生应漕举科,以赋才中试乡解元;景定二年 (1261年)以赋再中漕科解元,官至架阁。炎龙公生1子 ,名肖岩,官僉判从政郎。子孙派居龙跃头、凹下、北灶 、龙塘等处 。
邓杞待詔金门,子孙派居石井、里下、白沙塘 、(同戈)船澳等处。
邓槐亦待詔金门 ,子孙派居大步头、竹村、黎洞等处。邓梓亦待詔金门,生1子,曰荣叟 ,仍居锦田 。
邓荣叟生3子:长坚翁,次泽翁,三辛翁。邓辛翁,元赠显武將军 ,生3子:长华祖,次光祖,三寿祖。邓寿祖仕元 ,官提领忠武校尉,居锦田;生2子:长处安,次敬安。
邓处安生康仁 、康义2子 ,邓康仁生洪生、洪惠2子,子孙居厦村乡、屯门、紫田村 、元朗、及香山上柵等处 。邓敬安生2子:长德荷,次德兰;邓德荷生洪仪、洪贄2子;邓洪仪公仍居锦田 ,遂为今锦田始祖;邓洪贄子孙则分居厦村 、輞井、西山、及大屿山等地。
邓洪仪生4子:长子钦 、次子镇、三子锐、四子(钅+绢-糸)(juan);邓镇子孙分居元朗英降围。
(2)“邓元昌堂”邓氏:
开基祖先为邓阿六,原名邓怀清,號鹤溪 ,原是广东五华县水寨乡的石匠 。因在香港修建水塘,解决了漏水的问题,得到香港公务司的信任,承包了大批石砌工程(包括下水道等) ,因而发了財,后来作房地產生意成为巨富,在荷李活道文武庙旁设立住宅 ,名叫邓元昌堂。邓阿六有四个儿子,三子名邓荣泰,娶香港著名富豪曾贯万的长女曾灶娇为妻。曾灶娇擅长理財 ,把邓元昌堂家的財產翻了一番 。曾灶娇的儿子早死,他的孙子邓文釗(1908—1971)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曾任香港大英银行华人副经理 、香港《华商报》董事长 ,全国解放后由香港返回內地,歷任广东省商业厅副厅长、公私合营华南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省侨委副主任 、省政协副主席、副省长、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第一、二 、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3)邓姓自广东移居新界 ,清康熙九年(1670年),原居广东嘉应州吉梅乡的邓君会,自惠州归善迁移新安长莆,后徙来青衣立业。其七世的邓廷桂 ,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迁居锦田横臺山 。其后,该族后人继分迁荃湾、禾塘咀及上下葵涌等地。
7.臺湾邓姓
从迁徙到臺湾的邓姓族人的籍贯看,大多是从广东迁入的
(1)台中县东势邓姓从广东大埔县迁入
该族旧谱说:“……思维我祖世居粤地 ,开基广东潮州府饶平县之歌都,后迁大埔县桃源村居之,后至於我松阳公 ,率男上驾公、上南公,父子移居东都臺湾彰化县猫务栋东上堡朴子篱內土外庄寓。最后我对生公率男讳古公 、砌公,父子卜居东势角中庄口 ,开创基地……衍派子孙兴盛 。”
(2)臺北泰山乡邓姓从广东饶平迁入
开基始祖是邓禹善,《邓氏族谱》记载:邓禹善育有二子,长子复利 ,字伯礼,次子复扇,字伯鐃。邓伯礼死后即葬在泰山乡的大窠口,“公未有生男 ,立房弟次子振海为嗣,在臺湾居住,又立其弟伯鐃之子振河为嗣 ”。振海、振河时 ,以开垦枫树下水田及陂角果园为业。振河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去世,后子孙成立“邓合源祭奠公业” 。
邓禹善三伯邓仕秩的三子禹盘 (1718—?),妻王氏“卒於臺地” ,其子后迁台东开垦。禹善五弟禹势次子明芝“在淡水居住辞世 ”。禹善六弟禹禄次子复芝“在上淡水取室” 。其具体渡台时间,族谱中並未记载,但据上述估计 ,邓姓族人约于康熙 (1662—1722)末年、雍正(1723—1735)初年来臺上淡水,后移至山脚地区开垦。
(3)臺湾歌谣曲之王邓雨贤一家也是从广东迁来的。邓雨贤祖籍广东省蕉岭县同福乡矮车村下角邓屋,来台已第六代 。
邓雨贤五世祖邓彦拔生於广东省嘉应州镇平县(今蕉岭县) ,清嘉庆年间,由广东蕉岭携眷渡海移垦臺湾。来台之初先於海山堡彭福庄(今之树林镇)开垦。
邓雨贤高祖邓縉光(义钟)育有5子,縉光自幼好学,长大后自设私塾於乡里 ,后移居新竹县穹林乡,连续设塾教化乡里,咸丰五年(1855年)考取府学第二名秀才 ,后移教于龙潭,穹林乡亲为感念其作育英才,有教无类 ,特由郑 、林二姓合建今之穹林乡文昌庙,以为纪念 。
邓雨贤曾祖父邓观奇(兆熊),生於清嘉庆九年(1804年) ,光绪八年终於龙潭,育有9子,其中长子琼凤(逢熙 ,邓雨贤祖父)、七子邓林凤(广熙),九子邓博凤(绍昌),一门三杰,同时为秀才 ,至今仍为乡亲所津津乐道。邓琼凤同治八年(1869年),考中臺湾府奥籍府学第六名及岁贡生,与臺湾“文化协会”先驱邱逢甲、林献堂等诸位先生熟识 ,並曾于穹林 、龙潭等地开塾授徒。日本佔领时期亦曾任桃园厅参事 。邓雨贤七叔邓林凤则入县学第四名,后递补稟生,毕生於大溪、三坑仔、观音 、平镇、高原等地设帐授徒。邓雨贤九叔邓博凤则县府二试 ,皆名列前茅。
邓雨贤之父邓盛犹(旭东),生於龙潭,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至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执教于龙潭乡“龙元宫 ”公学校。所谓的“公学校”是由日本人专为臺湾人所设的正式官方学校(课程相当於现在的国民小学 ,无年龄限制),正式的课程中有《汉文科》,用当地的语言来教《汉书》 ,担任教师者除了具备当地母语条件外,《汉学》功力当然是必备条件 。在龙潭这个典型的客家庄,具备上述条件及能力者,非出过“一门三秀才”的邓家莫属 ,邓家在不得已的状况下,派老么旭东先生接任工作,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因为教学认真 ,绩效卓著,应聘为“臺湾总督府国语学校 ”(现国北师院)(所谓的“国语”是指“日语”)汉文老师,以客语教汉文。邓雨贤隨父亲迁居臺湾。
(4)近代以来 ,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有不少邓姓人到臺湾定居,邓家彦、邓青阳、邓萃英 、邓惠芳、邓龙光、邓经儒 、邓文仪、邓文来就是其中的几位 。
8.澳门邓姓 13世纪之前,澳门还是一片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南宋咸淳七年至德佑二年(1271—1276) ,蒙古族人入主中原、闽浙一带的南宋官兵纷纷南逃,澳门才开始有了人烟。南宋末年,元兵大举攻宋 ,南宋將领张世杰带领50万军民和2000多艘船,拥幼主赵昱来到香港屯门和澳门路环 、氹仔附近海面 。
战后,少数南宋军民留下棲身。他们靠打鱼为生,澳门於是成了一个渔村。后来福建、江西、浙江和广东迁来的农民 、手工艺者、渔民和一些绅商不断迁入澳门 。近代以来 ,有不少邓姓族人移居澳门,如:邓仲泽(1880—1964) 名宗伯。原籍开平,生於香港。早年在港经商 ,並投身:民主革命 。1909年任香港四邑工商总会会长。广东光復后,任广东军政府筹餉局局长,为军政府筹集鉅资。1920年孙中山回粤重组军政府 ,被任为財政委员会会长。后辞职返港经商 。1925年移资上海,经营工业。抗日战爭爆发后,工厂被毁 ,遂携眷寓居澳门。1964年病逝 。
9.移居海外邓姓族人:
鸦片战爭之后,邓姓族人大批移居海外,並广泛分佈于东南亚、美洲 、欧洲 ,乃至大洋洲、非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鸦片战爭的炮声打开了封闭已久的国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繫空前活跃,许多人或是为生活所迫出国谋生;或因外出求学,由此定居当地;或是赴他国开厂办店 ,创办实业,由此掀起了迁徙国外的浪潮。邓姓族人也加入到了外迁的行列 。
(1)东南亚 是邓姓族人外迁的首选地。广东新会人邓泽如,1886年便隨族人前往马来西亚谋生 ,邓家让、邓家仁兄弟也在 1904年前往马来西亚沙捞越创办“新广东港垦场 ”。
如今,邓姓族人的足跡已经遍佈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 、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地 。在泰国有泰国春华两合公司董事长 、泰国客属商会理事长邓树勋;泰国客属商会副理事长邓国勋、邓干勋。广西岑溪人邓深元、邓海元兄弟,迁居昔罗县巴登镇 ,深元任广西会馆秘书。在新加坡有江西人邓荔生,创办《星洲日报》 。后辞职,將全部股权转让给胡文虎。还有星岛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邓立人。在菲律宾有菲华裔联总会秘书长邓英达 ,邓氏会计服务中心董事经理邓浩槎,雪隆广东会馆董事邓福霖。邓承东任檳榔屿广西会馆副主席,邓汉房任万浓广西公所交际委员 。
(2)美洲:中国资產阶级民主革命者邓荫南 ,美国华人政治家邓悦宁,美国华人大法官邓心平,美国华人女政治活动家邓稚凤,著名桥樑设计大师邓文中。
(3)欧洲:伦敦共和协会会长邓甲兴;伦敦邓氏宗亲会会长邓勋辉 、邓德仁;史达福郡华人协会会长邓树权。在德国有邓光荣 ,曾於土985年捐建波恩中文学校 。在荷兰有邓氏宗亲会会长邓锦华、荷兰东方美食公司董事长邓露明、荷兰光明中文学校校长邓润纳 、旅荷华特兰华侨会会长邓树德。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