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名称

孔氏族谱《孔氏族谱字辈大全》

聚卜居11年前81

孔氏族谱《孔氏族谱字辈大全》 姓名配对

  孔氏宗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 、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 。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 ,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 、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 、序照穆、备遗忘 ”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

  最初的孔氏家乘 ,只是以抄本传世,记载世袭奉祀的宗子名字。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官居朝议大夫的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深感个别抄本易于散失 ,而且每代仅录一人,使家族中许多贤达之士未能载入史册,年代久远后必被湮没,决定广收资料 ,创修孔氏族谱 。这是孔氏宗族的第一部族谱,将本族嫡系及支庶一并收入,正式镂版印刷。

  孔宗翰之后的四百年间 ,宋、金、元历朝更替,屡值兵燹战乱,其间孔氏谱牒虽曾进行过重修 ,但没有正式刊刻。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才又一次组织重修并付印 。这次重修的族谱接受以往濒于失传的教训,特对修谱之事作了文字上的规定:此后族谱“六十年一大修 ,三十年一小修,大修以甲子为期”。按此规定,应当在嘉庆四十年(1561年)左右修谱 ,但由于种种原因,修谱工作比规定时间向后拖了六十多年,直到天启二年(1622年)才纂修族谱,这距上次修谱已有133年的时间。而后的康熙 、乾隆朝的甲子年均按时修谱 ,但乾隆甲子(1744年)负责修谱的是孔继汾,他后来因被告触犯了清朝《会典》而陷入文字狱,充军到新疆伊犁。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没有再大修过族谱 ,直到民国九年(1920年)倡修全族大谱,经土7年努力,在民国二十六年方大功告成 。这部民国族谱是最大规模的一个孔氏全国合族大谱。

  北宋元丰及明弘治年间所修的孔氏族谱 ,久已亡佚,今天能看到的只有天启、康熙、乾隆和民国所修的四部。从这四部族谱的纂修人员的设置来看,可以发现 ,随着世代推移,修谱机构的设置规模逐渐扩大 。

  为确保修谱工作的顺利进行,衍圣公府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组织机构和人事安排 ,如乾隆九年(1744年)修谱时,设立鉴定一人,由衍圣公担任;监修二人,由三品执事官和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担任;提调二人 ,由正一品荫生候选员外郎和曲阜县世职知县担任;以下编次 、掌收、校阅、誉录 、督刊、收发等职,也是各由四品执事官、候选州同知之类有官职者及有科名的人员担任。到民国时期最后一次大修时,衍圣公孔德成主持 ,专门设立了“曲阜全国孔氏合族修谱办事处 ”(简称“谱馆”,古时称:“纂局”),孔德成任总裁 ,由族长孔传蜻等三人主持日常工作,谱馆有职员66名,另有一些勤杂员役。

  修谱时 ,衍圣公府要先行制订条规 、颁布榜示,制订统一格册和修谱誓词 。然后择吉日举行仪式,告庙致祭后 ,各执事人员进入修谱的专设机构纂局内办公。族谱纂修完成,要在孔庙举行郑重的告祭仪式。各户族众按规定领到新谱后,即将旧谱交至族长,立刻焚瘗 。如有失落旧谱者 ,即声明,该户头户举出具证明,刻附谱后。

  孔氏历代修谱都非常严格 ,明天启年间修谱规定义子不能入谱,违者重究。清康熙时修谱,规定更加详细:一 ,凡不孝、不悌、犯义 、僧道、邪巫、优卒、贱役等,都被认为是“辱祖玷宗,丧名败节 ,皆不准入谱 ”;二,因修谱都是集资,所以规定族人每丁交银八分 ,违者不准入谱;三,孔氏子孙不仅行辈字有一定规定,即使用字亦随行辈而定,不准乱用 。修谱时 ,如有不依规定乱取用者,必须改正,否则不得入谱。乾隆甲子修谱除继承康熙时的规定外 ,又提出凡“养异姓为子 、赘婿冒姓、子随母嫁携来同居”者,亦不得入谱。对以上各方面,不仅各户头要认真作保证 ,而且还发动族人知情者履行检举之责。

  在孔氏宗族中,除大宗主衍圣公主持纂修的全谱外,各户、各支派还有自己纂修的小谱或支谱 。这些谱牒各具特色 ,保存了大量宝贵的历史资料。比如,《林前户支谱》记载了从汉至清历代皇帝对孔氏优免赋役的敕文,并收入嘉庆年间立于孔庙毓粹门下的蠲免碑文。《大宗支谱》则收入了更为详细的资料 ,在人名之下不仅载有字号 、功名官职,还有妻妾娶自何家、其子娶何家之女、其女嫁与何家之男等内容 。由于支谱所刊印数量较少,留存下来的仅有八部,它们是:《东家小谱》 、《嫡系小谱》、《续修支谱》二种 ,《大宗支谱》二种,《林前户支谱》、《林前户重修孔子世家谱》。

  凡是流寓外地的孔氏族人纂修的支谱,必须获得衍圣公的批准 ,加盖衍圣公府大印后才能成立。各级官府主要根据衍圣公府钤印的有无,来判定内孔与外孔,决定是否给予优免差徭及有别于齐民的特权 。

  内孔和外孔

  一般说来 ,作为圣裔的孔氏宗族常常自称“内孔”或“真孔”,而把同姓不同宗的孔氏称为“外孔 ”或“伪孔”。这里的里外 、真伪,是以圣脉的流传作为对照的。

  圣裔们所强调区别的“外孔” ,其情况大致有二:

  一是与圣裔同姓不同宗的孔氏 。如本书第一章中所述,在古代,也有几支孔姓并非出于子姓之后 ,在孔父嘉至孔子一系后世的繁殖、扩大的同时,这些“圣裔 ”之外的孔姓慢慢浸没无闻,也无世系资料存世,然而这为数不多非圣裔的孔氏有时会想方设法混进圣裔中去 ,以图享受到朝廷对孔子后裔的优厚待遇。正是“累朝优礼”、“与常人异”的待遇,在孔氏宗族史上引起了大量伪孔冒宗的现象,在曲阜县之外的其他州县 ,时有和孔子后裔并非一脉的外孔假冒“圣裔 ”,以期得以优免地方差徭,这种情况每朝每代都有发生。而在曲阜 ,由于治理严格,冒宗易于识别,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

  一是出于衍圣公府的奴仆孔末所传的后代。据载 ,孔仁玉的后裔在北宋时期传至五十三代而分为“孔氏五位”的同时,洒扫户孔末的子孙也已立为“五院”,分布在曲阜的小薛社 、张阳社、西隅社、东忠社、西忠社。到清代 ,这些所谓“仆随主姓 ”的外孔,又发展到曲阜之外的邹县等地。既然同属一姓,又并非同脉,为了明确主仆 、圣裔庶民之区别 ,以衍圣公府为代表的孔氏宗族“不准其随钦赐行辈取名,以免纷乱” 。外孔如冒宗续谱,则要因“冒宗谱 ,滥邀恩崇”而获罪。

本文为聚卜居作者聚卜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复制或篡改本文内容。如有引用他人作品,已经得到原作者的授权,并在文中进行了明确标注。特此声明。

本文链接:https://jubuju.cn/kong-shi-zu-pu

图片名称
图片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