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姓同出一源 ,但发祥地有两个,即今河南北部和山东东南部 。孟姓第一在中原北部兴起,并且两地孟姓很快融合,在今河南 、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境繁殖极昌。汉代 ,孟姓已成为河南、河北及山东等省境一带望族,并向西播迁于陕西咸阳,向南入迁浙江上虞 、湖北鄂城、云南曲靖。魏晋南北朝时 ,孟姓族人因避战乱,大举南迁,其中河南一带的孟姓大多入迁今湖北、江西北部一带 ,山东一带的孟姓多迁至今江苏 、浙江一带。而今四川成都一带大致在汉代已有孟姓,汉以后孟姓入迁逐渐增多,至五代得到迅速的繁殖 。唐宋以后 ,孟姓广泛分布于我国今河南、山东、河北 、山西、陕西、湖北 、湖南、浙江、江苏等地,明 、清之际遍布全国各地。
自从战国时期孟孙氏在鲁国失去成邑这个根据地后,孟氏后人开始散居各地。此后 ,由于各种原因,外迁者不断 。到孟子四十五代孙孟宁时,孟氏家族人口依然不多,北宋以后家族开始繁盛 ,人口增长加速。到新中国成立前,孟子嫡裔已经传至七十四代,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
秦统一中国后 ,秦始皇曾经“焚书坑儒 ”,儒学的发展受到限制 。孔子以后的儒家八派中有“孟氏之儒”,而《孟子》一书本列为子书 ,免于被焚,但孟氏儒家所蒙受的打击是繁重的。
西汉时期,扬雄第一肯定了孟子对儒学的杰出奉献。东汉赵岐特别推崇孟子 。自汉代至唐朝 ,要求尊崇孟子的呼声连续不断。五代时,后蜀主孟昶刻石十一经,开始增入《孟子》 ,自此《孟子》被列入经书;宋代正式将《孟子》刊刻为儒家的十三经之一。
北宋仁宗时,孔道辅寻访到孟子的坟墓,在墓旁建立孟子庙 。孟子开始有了宗庙祭奠。
随着《孟子》一书影响的扩大,孟子的地位也被越抬越高。元朝仁宗延(虫血儿)三年(1316年) ,诏封孟子父亲为“邾国公”,母亲为“邾国宣献夫人”。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 ” 。从此 ,“亚圣”之称便与孟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达到了封建皇帝对孟子封赐的极顶。明清时期,除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曾被朱元璋“罢配享” ,赶出孔庙,以及明朝世宗时直接称呼“亚圣 ”外,均沿袭旧制。
孟子后裔因此也受到人们的尊崇 ,得到封建朝廷的优渥祀奉 。血脉相承 生生不息。
孟子四十四代公济时,正值五代之乱,公济率族人避乱于东山。北宋景蚍四年(1037年) ,孔中丞守兖州,访得孟子后裔孙公济之子孟宁,遂推举于朝廷,授本县主簿 ,主持祭奠孟子 。后来被孟氏族众尊奉为中兴祖,从此以后孟氏后裔嫡裔相承,脉络清楚 ,现今孟子故里邹城的孟氏族人皆为孟宁的后代。
孟氏族人在外地居住者很多,孟氏族人自失去所依靠的成邑,就陆续迁徙。北宋时在孟子故里有奉祀孟子的专祠 ,但孟氏族人仍散居各地 。明清时期,随着海禁的开放,孟氏家族开始有人漂洋过海 ,定居海外。
孟中厚子孙中的一支迁在南宋都城临安,中间传19代,到第六十一代孟治庵时 ,正当明朝末年,他东渡日本,成为现在日本广岛武林氏一支的始祖。
移居台湾及海外
孟治庵东渡,其原因 ,在日本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孟治庵是在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侵朝战争中被俘的;另一派认为孟治庵是漂流到日本的 。孟治庵到日本后,其后裔成为今日广岛武林氏一支。
孟子嫡裔也迁居海外,散居各地 ,特别在东南亚和美洲最多。
民国孟繁骥先生南下,定居宝岛台湾,其子女随行。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