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名称

说名道姓:二十七、笔名谈

聚卜居9年前72

说名道姓:二十七、笔名谈 姓名配对

  二十七 鲁迅有128个名字——笔名谈

  自五四以来 ,大凡有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文章机会的人,几乎都曾用过笔名。很多人还不只一个,不少作家,笔名甚至多得难以完全统计 ,如茅盾就用过九十个左右的笔名,而他最响亮的名字——茅盾,也是其笔名之一 。更有鲁迅先生 ,曾用笔名多达一百二十八个,倘若把他一个人的笔名排列出来,是二百七十余字 ,倘加上标点,完全够得上一篇完整的小散文的篇幅。

  文艺工作者之所以大量地用笔名,自有其各自的理由 ,这个问题虽然不是什么严肃的学术课题,但闲散谈来,对我们也不无启发。

  笔名的定义 ,是作者发表作品时用的别名。作品是作者劳动的成果,是聪明的结晶,况且有了拥有大量读者的机会,作者为何又要以假名掩盖真名?

  第一的现由是受环境所迫 ,比如舆论环境、政治环境等,都是很重要的原因 。以我国为例,我国古代文学的概念与现在文学的概念大相径庭 ,它包括用书面形式写成的一切典籍,也包括哲学 、政治、历史著作,而“纯文学 ”的东西却偏“又被排斥在正统文学的概念之外。比如小说等体载的作品 ,就被认为是雕出小技,旁门左道,再有话本、笔记杂著等等也是如此。这样一来 ,自命清高又极爱面子的文人们既然有创作的兴致与冲动,却再无以真名题著面世的勇气,因此用笔名代表 。比如 ,影响深远、针砭不一的文学名著《金瓶梅》,作者署名为“兰陵笑笑生”,而其真名,不少文艺理论工作者研究 ,考证了这许多年,仍是一无所获,甚至 ,可能就这样永远埋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了。

  再说国外,同样有类似的事情。十六世纪后半期至十七世纪初,英国上层社会把写剧本演戏看成一件十分可耻的事情 ,这种社会氛围,使得不少剧作家只有隐姓埋名,以笔名签署剧本的方式进行创作 。即便是大文豪莎士比亚也不得不屈服于这种世俗的偏见 ,常常用笔名发表作品,莎翁去世后,他的作品经后人整理 ,绝大部分已收入其全集,但也有作品,因当时用笔名发表,无法确认是否出于莎翁之手;同时 ,据研究进者认为,收入莎翁全集的个别剧本,极可能并非莎翁作品 ,而是另外的剧作者用笔名发表的东西,因与莎翁作品风格相似之处,由此被错收进来。

  再说政治环境 ,鲁迅先生很显然是一个典型。他生活在“惯于长夜过春时”的黑暗之中,虽然有勇敢的战役精神,却不主张赤膊上阵 ,为了保全自己,能够和反动黑暗势力进行“韧性”的战役,他不得不经常以变化着的笔名逃避国民党新闻检察机关的检察 。况且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 ” ,著述甚丰,短篇的战役檄文更多,他拥有一百多个笔名,也就不足为怪了。

  用笔名取代真名的第二个原因 ,大概是因为“羞涩”,比如,初涉文道 ,志向高远的青年作者,有了最初发表作品的机会,虽然兴奋 ,却也惶恐,担心文章过于稚嫩,甚至担心它会影响自己将来的声誉 ,故用笔名题著作品,以免日后名震文坛时,不至于因从前的稚嫩之作而脸红。另有一种人 ,明知自己所写的东西不能登大雅之堂,甚至鄙俗不堪,但为了各种不可告人的原因或目的,仍旧拿去发表 ,不写真名,胡乱取个笔名示人 。

  还有一类作者,生性淡泊 ,不以逐名追利为癖,却又有写写画画的爱好,姑且写将下去 ,寻一笔名作外衣,“苟全”爱好,不求“闻达 ”。

  不过 ,笔名原是文人的雅好,或者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有的作者以为自己的真名不太理想,于是在创作时寻觅一个遂心如愿的笔名 ,就谈不上事出有因。许多作家一旦获取佳名,便不思更换,最后笔名不胫而走,名声远播 ,真名反倒被人遗忘了 。名作家三毛即是一例,她儿时看了大陆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先生的系列漫画《三毛流浪记》后,留下深刻印象 ,初闯文坛,即以“三毛”为名,并以“三毛”之名而蜚声文坛 ,其真名“陈平 ”几乎无人知晓,连她的父母最后在公开场合都不再叫她陈平,改而称之“三毛”了。

  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坛笔名最多的作家。这里 ,我们以先生的笔名为契机,剖析一下作家笔名的丰富内涵 。

  鲁迅本姓周,字豫才 ,后改名树人。“鲁迅”其名始用于一九一八年,他自己曾为取这个笔名作了解释:其一是他母亲姓鲁,周鲁乃同姓之国;其二,取字意之谦逊与自励之意 ,愚鲁之人应该笨鸟先飞。

  鲁迅一生爱憎分明,这在笔名中也有反映 。

  如他有苇索 、桃椎、符买等笔名,据《黄帝书》记载:上古时代有神荼、郁垒两位神仙弟兄 ,有捉鬼的本事,二人常在度朔山的桃树下检阅百鬼,并将一些无道之鬼用苇索绑起来喂老虎。根据这个传说 ,我国民间有了如此一习俗:在门上悬两块桃木木板,上荼神佘,符买二神大名 ,用来镇邪怯恶。这两块桃木,就叫桃椎或桃符 。显然,先生以苇索 、桃椎、符买为笔名 ,正表明他为民除害、声张正义的理想。

  鲁迅先生还有个笔名“雪之 ”,立意颇深。其时,教育总长章士钊赞美文言,反对白话运动 ,并以“二桃杀三士”的典故为例撰文立说,惋惜,他把勇士的“士”误解为读书人 ,为此,鲁迅写了篇杂文,题目就叫《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 ,并以笔名“雪之 ”发表,意思和文章相互通联:为三位被“误杀”的读书人昭雪 。

  大凡笔名,依照常理 ,往往是作家个人独立取舍,与他人不相关联的,但现代文坛上 ,却有两人因为特别关系,同时取两个词意相关的笔名。这两位就是萧军和萧红。

  萧军原名刘蔚天,出生于绿林草莽之家,自幼尚武 ,生性刚烈,好打抱不平;萧红原名张 莹,20岁时为反抗包办婚姻 ,离家出走,历经坎坷,后来 ,两位以文学为共同爱好的东北青年结合在一起,双双来沪,为表达共同的信念和追求 ,特以“萧红” 、“萧军”为名,取意“小小红军 ”。萧军后来干脆改姓萧,子女亦随萧姓 。

  翻开中国现代文学史卷 ,触目之处,鼎鼎大名的茅盾、郭沫若、巴金 、曹禺、沈从文等无一不是笔名。郭沫若原本叫郭开贞,故乡在四川乐山县境内,大渡河、雅砻江横穿乐山 ,两河古名若水 、沫水,郭沫若为抒思乡之幽情乃取此笔名以纪之。

  曹禺原名万家宝,其姓“万”字繁写为“萬” ,曹禺取其草头之谐音“曹 ”为姓,草头下面的“禺”为名,用拆字联合谐音法得了曹禺这一笔名 。老舍原本叫舒庆春 ,字舍予,他取其姓之半,字之半即“舍”字 ,加上一个通常的称谓“老 ”而得一笔名。

  现代著名作家,大都留过学,于外文之道亦颇熟知 ,这在笔名中也有反映,如陈独秀有笔名“C·C 生”,朱自清有“P·S”,茅盾有“M·D ” ,郭沫若还有笔名“爱尔昂”,皆为笔名的洋化形态。

  笔名不是中国作家的专利,国外作家用笔名的历史比中国作家要长得多 ,“笔名”这个汉语词汇,本身即是泊来品,在英文中 ,笔名写作“Pen name ”即“钢笔名字”,简译为“笔名” 。

  国外鼎鼎有名的作家,很多是以笔名流芳百世的。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他少年生活十分艰巨 ,小小年纪就四处漂泊,干过学徒、搬运工、司磅员、面包师等各种职业 。1893年,他在《高加索报》发表自己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 ,考虑用名时,回想起自己经历过的重重磨难,兹用了“高尔基”这一笔名,意即“最大的痛苦 ”。

  “愿你平安”是乌克兰犹太人的一句常用祝福语 ,这地方曾产生了一位著名作家,他的真名是肖洛姆·拉比诺维奇。肖洛姆命运多舛后迁居美国,成为大作家 ,取笔名肖洛姆·阿莱汉姆,含义即“愿你平安”表达了作家对下层民众的诚挚情感和深切祝愿 。

  智利著名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原名里加尔多·雷那斯 ,197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年轻时即挚爱缪斯,写下了大量诗歌,但乃翁对诗不以为然 ,不愿自己的儿子当“爬虫 ”,里加尔多不想惹父亲生气,更不愿掇笔停耕 ,他想了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用笔名发表诗作。因为他读过捷克作家杨·聂鲁达的一篇小说,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智利很少有人知道这么一位捷克作家,于是他就干脆用“聂鲁达”作了笔名。

分页导航
本文为聚卜居作者聚卜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复制或篡改本文内容。如有引用他人作品,已经得到原作者的授权,并在文中进行了明确标注。特此声明。

本文链接:https://jubuju.cn/shuo-ming-dao-xing-er-shi-qi-bi-ming-tan

图片名称
图片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