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屠姓的祖先会杀猪——姓氏索源
现代人说起姓和氏,往往混为一谈。事实上 ,从姓氏的本意来看,二者的初义大相径庭 。
姓字的古体为“”,意思是人所生也 ,因生而为姓。在古代,姓生通用,《左传》有“蔡杀其大夫公孙姓 ”句,公孙姓其人常被写成公孙生。那时 ,姓还有生子之意,《释名》曰:“女生曰姓,谓子也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曾遇一妇女送他一只野鸡 ,叔孙豹问其姓,妇人说“我的儿子已长大成人,能捕捉野鸡 ,而且很听我的话。”
姓的最终确义是由许慎定下来的。许慎定姓之篆体为“ ”,释义为“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 ,从女生 。”
氏,古代汉简引石经中写作“”,中间一横象征地 ,弯曲伸延于地下的笔划象征根须,出于地头的笔划则如抽生的嫩叶。可见氏字的字源本意是指木本,即植物的根。
上古三代,有姓有氏 ,二者产生的时间和条件各不相同 。姓的起源可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其时若干氏族公社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有其独立性,相互间又有密切的联姻关系 ,姓作为识别区分氏族的特定符号标志,“别其种族,分其类 ,使相从”(孔颖达语)。由于当时是母权制社会,因此最初的姓多从女旁 。
古姓来源有二:一是根据女性始祖受孕的原因而得姓。如契母简狄因吞燕卵而生契,古商人姓子(卵);后稷母姜源因踩熊迹而生后稷 ,故周人姓姬,这已经有点图腾化姓的端睨了。二是根据女性始祖生育时的地点而得姓 。《说文解字》载:“姚,虞舜居姚虚 ,因此为姓。 ”“姜,神农居姜水,因以为姓”。其它如妊、姒、妫等姓皆孕含“统其祖考之所自出”之内涵 。
氏的源起步姓之后,目的是“别其子孙所自分。 ”母系氏族后期 ,随着人口的繁殖发展,越来越庞大的氏族不得不分出一个个小支派,远程跋涉 ,重觅家园,从而衍生出新的氏族,这些新氏族一般都拥有自己的姓 ,但新的分化又使他们有了拥有一个区分新氏族的名号的必要。氏,便应时而生了。
出产氏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最先涌现的无疑是那些祖先的图腾崇拜物 。《史记》有文曰:
“轩辕乃修德振兵 ,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 ,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豹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文中皇帝所率的“熊、罴”等猛兽,即所谓“六兽之师 ” ,实则是以这六兽为图腾的六个氏族 。后来,这些氏族又将它们用作区别其它氏族的标帜——氏。若放宽一点标准,象钻木取火的燧人氏 、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发明了马拉车的轩辕氏等上古先人亦应归属此列。
图腾以外 ,在姓氏融合以前,氏的来源还有以下几种:
一是以封地名和国名为氏 。
夏商周三代,封侯赐地成为君主奖赏臣下和子孙的主要手段 ,大大小小的诸候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氏。如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鲜封于管国,周武王次子唐叔虞封于晋国 ,即以国为氏,管叔鲜和唐叔虞分别成了管、晋二氏的开氏始祖。夏商时期,以国为氏者有杜 、雷、顾、阮 、韦等姓 ,周朝就更多了,我们熟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如齐,鲁、宋、邓 、韩、赵、吴 、陈、蔡、卫等国家,今天都成了大姓 。
诸侯国封赐给自己和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名 ,也陆续演化为氏,如刘 、冯、卢、崔 、范、商、邯郸等皆为以采邑为氏。周代讲究公 、候、伯、子 、男五爵之分封方式,与之相应的则为国、邑、关 、乡、亭五等封地。关、乡、亭之名也象国 、邑一样 ,被受封者和其子孙取以为氏 。象苏、毛、温 、尹等是以关名为氏;阎、陆、裴 、郝等是以乡名为氏;欧阳等则是以亭名为氏。
二、以居住地为氏。
没有资格分封土地的,多以所居之地为氏。郑国大夫居住在西门,其子民便多以西门为氏;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西郭 、南郭 ,北郭,这四郭也成了姓氏;姜太公的支庶居在营邱,便姓了邱 。
以居住地为氏的 ,复姓颇多,一般都带有“门”、“里”、“闾 ”等字眼,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三 、以先辈的名或字为氏。
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 ,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二百个 。据周制,诸侯国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 ,玄孙不能再称公孙,应以其祖父的字为氏。如:邓穆公一一公子(字子驷)——公孙夏一一驷带、驷乞。
若祖父无字,则以其名为氏 ,如:鲁孝公一一公子展——公孙夷伯一一展无骇、展禽 。
再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以林氏传世;齐文公之子公子高,其孙高溪乃以祖父的名为氏。
四 、以次第排行为氏。
同姓家族喜以兄弟排行取氏 ,老大称伯或盂、老二称仲、老三称叔 、老四称季等 。兄弟辈的后裔多以伯、仲、叔 、季、孟为姓氏。鲁庄公之弟庆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 ,因他有君之罪,后便改姓孟,或姓孟孙。其弟叔牙 ,为虎作伥,后饮毒自杀,其后人被立为叔氏,又名叔孙氏 。
以次、族排行为氏者 ,有别先后的,如丁氏 、癸氏,有别上下的 ,如祖氏、祢氏;有别嫡庶的,如上所述之仲氏、仲孙氏 、季氏、季孙氏等等,不一而足。
五、以官职、爵位为氏。
西周设掌管土地 、军政、工程、官吏 、刑狱的司徒、司马、司空 、司土、司寇五官 ,均被后代取以为氏。
笔者之钱姓,出自彭祖的后裔孚周 。孚周当时任钱府上士,相当于现在的国家银行行长 ,其后代便以钱为氏了。另管粮官的后代姓粟,管马者子孙姓牧师,还有军、仓 、监、谏等氏 ,皆出于官名。
以爵位名为氏者有皇、王 、公、候、霸等 。
六、以技艺为氏。
晋国屠蒯,杀牛宰羊,技艺精湛,其后乃以屠为氏;用筮占卜的商王某大臣 ,奉祀天地鬼神,为人祈福禳灾,后便以巫为氏。其它诸如陶 、甄、匠、优 、卜等氏旨出于技艺 。
氏的来源渠道很多 ,除以上六种外,还有以事为氏,以谥为氏 ,因赐姓、避讳改氏等等。概言之,正如《通鉴·外纪》所云:“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 ,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属共同所有的符号标志;氏则是源于同一父性始祖的各支系的开氏始祖的符号标志 。
姓与氏的不同,夏、商 、周三代最为明显。郑樵所撰《通志氏族略》云:“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 ,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今南方诸蛮,此道犹存 。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 ,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姓和氏意义不同,作用亦相异。姓用于“别婚姻 ” ,氏则用于“明贵贱”,后面将有关于姓名贵贱论和姓名与法律方面的专章,在此不赘 。
姓和氏混为一谈 ,始于汉代。顾炎武曾在《日知录》中讲:“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记》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 ,是也 。”太史公者,司马迁也。自秦始皇一统天下,西周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被清洗殆尽,姓和氏开始合二为一。经过秦末大乱 ,社会进入西汉,姓氏完全融为一体了 。姓氏合称,仍取姓之义 ,表明个人所生家族的符号,并且自天子到庶民人人皆有姓氏,姓氏的使用和发展亦即真正步入正轨。
本文链接:https://jubuju.cn/shuo-ming-dao-xing-yi-xing-shi-suo-yuan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