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周易起名法就是利用谐声字来取名字的一种方法。所谓谐音字,就是利用某字词与某字词在语音上相同或相近这一特点,互相假借 。使人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所谓词的意义形象。同时 ,人名也要用来书写,写在纸上成了文字,也会给人一种变化感。当我们读一个名字时 ,头脑中想到的不仅是这几个字的意义,而且还有它们的同音字的意义,有时后者还是主要的 。例如”庞博”这个名字 ,除了广博、博学的意思,还有和“磅礴 ”一词同音,取其气势宏大的意思。
以谐音来周易起名 ,俯拾皆是。如《清名家诗钞》小传说:“李必恒,宇北岳,商邱来公为其疾 ,故更字曰百药,取唐贤命名意,且义同也 。”
再举古今人名为例:
武岳,谐“五岳”。
潘峰 ,谐“攀峰 ”。取攀登高峰之意 。
文彦博,“彦博”谐“渊博”。
江不凡,“江 ”谐“将” ,取将来不凡之意。
宗臣“宗”谐“忠 ”取忠臣义 。
诸如以上这些同音不同形的字,使人们一听到这些名字,就自然而然地与语言中有意义的词的相同语音联系起来 ,使名字的内容更加丰富。如“刘洋”这个名字,人们一听到这种语音,总是与“到外国留学意义”的“留洋 ”联系起来。
还有一种谐音取名比较特别。有一些字有多种读法 ,用作姓氏时读音和平常读音有区别,而取名者就利用这种一字多读法来有意制造成谐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种名在呼喊时 ,一般不认为是谐音,而只有书写文字,而自然地会想到是谐音。例如:
朴素,作姓名时读江piao ,呼喊时“朴”不与什么字谐音,但一旦书写成文字,人们立刻会看出 ,它与表示“颜色 、式样等不浓艳、不华丽或生活节省”意义的“朴素”加(pu su)一词联系起来。
还有像曾经(姓名读zeng jing)与曾经(一般词读ceng jing岣),解方(姓名读则xie fang)与解方(一般词读jie fang)等等,都是运用了谐音周易起名法 。这种方法只有在充分把握语音、文字学知识的基础上 ,才能使用和理解,所以用这种方法周易起名的人不多。
谐音有时是有意的,有时是无意的。按人之常情 ,给自己的子女取名,都会取褒义,或至少是中性谐音的 。但在特别情况下 ,也有有意取带有贬义谐音的名字的。比如电视剧《新星》中有一位村干部叫“潘苟世 ”,他脱离群众,仗势欺人,作者对他的批判态度是很明显的 ,为他定名“潘苟世”有“苟活于世”的意思,同时也谐“狗势 ”的音,暗含着“狗仗人势”的意思。谐音如果运用得巧妙 ,是一种很好的取名方法 。像前面举的庞博,还有高健(谐“高见”) 、程刚(谐“成钢 ”)等等,都是很成功的。谐音取名的优点在于:含而不露、意在言外 ,使人感觉含蓄,不落俗套。
用谐音取名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雅化” 。有人小时候没有大名 ,只有小名。长大后觉得小名不雅,又不愿改动太大,就用谐音的办法 ,找一个或两个比较文雅的同音字来代替原先的名字。比如小名阿狗、毛狗,长大后叫阿苟 、毛苟;小名叫“影子”,长大后叫英姿;小名叫小兰,长大后叫晓兰。还有广东人名用字中 , “亚 ”字很多,原先粤语阿、亚同音,小名叫“阿某” ,长大后就叫亚某;这也可以算是一种雅化 。
谐音还有无意造成的,其中当然也会有褒义谐音,但贬义似乎更多些。由于取名者只注意了名字本身的意思 ,却忽略了和名字同音的词或词组可能是贬义的。例如“于刚’’会使人想到“鱼虹”;“侯岩 ”会使人想到“喉炎”,“范婉”会使人想到“饭碗” 。为了避免造成这种不愉快的联想,在给子女取名的时候 ,就要考虑得全面些,想想自己取的名字会不会造成贬义的谐音。
在正常的情况下,姓和名是合在一起 ,而不是分开的,所以我们对名字的谐音,一定要和姓氏连在一起考虑。比如“信 ”字,意、音皆好 ,用作名字很有男子气概 。汉初大将韩信,耀武扬威,破楚霸王项羽于垓下 ,其名正如其人。然而明朝洪武年间新乐知县也名叫信,不过姓吴,称吴信。本来姓归姓 ,名归名,但读出来谐音实在不好,吴信谐音“无信” ,是不讲信义 、没有消息的意思,堂堂一名知县,没有信誉 ,可想见其尴尬 。
上面所讲的吴信,好歹也是父母之富,为人清廉,可谓“狗其名而圣贤其行” ,一生也未为名所恶,然而同是明朝洪武年间一名人,却因姓名谐音而鳏居终身。据《明史》记载 ,锦衣卫指挥使宋忠曾议娶韩国公李善长之女,其时李善长正卧病在床,问其姓名 ,答:“宋忠 ”。李善长大怒,将其逐出府门 。原先,宋忠谐音“送终” ,李善长正患病,女婿却来“送终”,不由他不怒。没过三年 ,宋忠与燕兵大战,死于阵前。
从以上谐音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谐音用得好 ,可以使名字生辉,谐音用得不好,轻则有损尊严 ,重则有碍前程,倘若加上行为不端,品行卑劣 ,更使人唾之。
中国姓氏中有许多姓氏的谐音须倍加留意 。历史上谐音案最为有名的要算是慈禧怒贬王国钧(谐音“亡国君 ”)了。国钧之名也难怪丧权辱国的慈禧杯弓蛇影。
“王”姓,使用得当则生华彩,如元代作家《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北宋宰相王安石等人的姓名 。但使用不当 ,“王”字会使人联想到谐音“亡 ”字上。如有一个王姓小朋友,乃家中珍宝,世上正流行“佳’’字 ,故以“佳’’名之,但谐了“亡家”(家破人亡)之音,这就不好了。
不单“王”姓, “吴 ”姓命名时更须注意 。因为“吴”与“无”谐音 ,搞不好便有反其名而愈之的可能。众所周知,大明王朝的帝王臣宦大多出身贫寒,以数字为名的确实不少 ,历史上没有比明代的姓名谐音更糟的了。“礼”本是一个好字,而明朝时叫“吴礼 ”(无礼)的官宦就有两位:金华知县吴礼和家庄院士吴礼,实在可叹 。人们常说的一句歇后语是“水浒的军师——无用(吴用)” ,没想到两代之后,又多了“无礼”。此外,《金史卷》有被小叔所杀的提督“无德 ”(吴德)和被桑哥所杀的江宁县达鲁花赤“无德”(吴德)。也许大家还记得60年代末的风云人物吴法宪吧?此名谐音则大为逆耳 。为“无法限制”之意 ,也就是“无法五天 ”。
像这样姓名合起来谐音不好的,在历史上有很多,即使在今天也屡见不鲜。古时造成不好谐音的原因很多 ,一是出身贫寒,随意捡一佳字而名之;一是古时人迷信,命名必依五行四柱,哪管什么音韵;再有封建时代 ,文人死读书,做学问还断章取义,命名也姓是姓 ,祖宗传下来的,只顾名字。即使名字不雅,由于封建思想严重 ,认为名字是父母给的,改则不孝;而今天时过境迁,再不注意谐音的父母 ,恐怕儿子不但改之,心里还悻悻的呢 。所以,在周易起名之时 ,一定要把姓名的音韵合起来考虑,尽量避免那些字音不雅 、字义不佳的谐音。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