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名称

吴姓起源 吴姓的起源《吴姓起源 吴姓的起源是什么》

聚卜居11年前76

吴姓起源 吴姓的起源《吴姓起源 吴姓的起源是什么》 姓名配对

  一、出自姬姓 ,以国为氏,为黄帝轩辕氏后裔 。

  吴姓人物早在炎帝 、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吴权的,他的后代是我国乐曲的发明者。

  那个因为勇敢剽悍 ,善于狩猎而以“吴 ”为称号的原始氏族,在尧舜以前的活动,《尚书》、《春秋》、《国语》 、《史记》等经典史书都记载阙如 ,只有以广博、纷杂著称的宋人罗泌《路史·国名纪》中,才以吴权的氏族为第一个吴氏族 。《路史》说,吴权是炎帝之臣。可见吴人最初是从属于炎帝、黄帝部族集团的。《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了一个有趣 、奇异的故事:吴权的妻子叫阿女缘妇 ,她与炎帝的孙子当时为黄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奸怀孕,三年后一胎生3子,分别叫鼓、延、殳 。鼓和延传说是钟的发明者,也是乐曲的最早发明创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齐姓等族的始祖。

  吴权属于远古的吴氏族 ,《路史》已说得明确,其实,吴权不但是人名 ,它还极可能又是氏族名 。正因为这样,有的书又说吴权是颛顼时的人,传说各异 ,无须深究。陈明远《中国姓氏人全》说:吴权的后裔以吴为氏,成为吴姓的一支。

  中华民族以黄帝作为共同的始祖之神,《路史·国名纪》的记载:黄帝的母亲 ,是古代吴人的一位女姓成员,名叫吴枢。

  到颛顼帝时,又有个叫吴回的 ,他和其兄重黎先后担任火官——祝融 。吴回是远古吴人中又一个杰出的半人半神的人物。他是颛顼高阳氏的曾孙,老童之子。到高辛氏(帝喾)时代,吴因迁居吴人之地而称吴回 。吴回之兄重黎担任了高辛氏的火官,叫做祝融 ,后因办事不力被高辛氏帝喾消灭。这样,吴回接替重黎担任帝喾高辛氏的管火之官,任祝融。祝融之官的职责 ,一是观测天空的火星火宿,另外掌管部落用以照明 、取暖、熟食的大火,这是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一件极神圣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 ,吴回担任祝融后,声威远振,死后被尊为祝融神 ,典籍把他列为中国远古的三皇之一。祝融与火打交道,死后成为火神,也叫“朱天菩萨” ,乡间民俗,一遇火灾,则口中大呼“朱天菩萨保佑平安”,双膝跪地而拜。在五行学说的理论中 ,火与南方相配,于是火神祝融又成为五方帝中的南方之神 。

  吴回成为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领后,吴氏族不断发展壮大 ,并逐渐分离成八个氏族,昆吾氏就是其中之一。吴回生陆终,陆终娶西南鬼方氏妹一个名叫女媸的为妻 ,剖腹生产,一胎生出六个儿子:昆吾、参胡、彭祖 、会人、曹姓、季连。这六个儿子,又各成为一个氏族的首领 ,拥有自己的姓和氏 。昆吾氏是陆终的长子,本名叫做樊,他的氏族分离出去后 ,居住在昆吾,大约在今山西安邑一带,氏族被赐姓为“己 ”,以地名氏 ,叫“昆吾氏”。后来昆吾氏东迁至河南许昌一带。传说昆吾氏是陶器制造业的发明者,《说文解字》:“昆吾,圜器也 ,”昆吾本身就是壶的别称。昆吾氏的后裔繁殖发达,产生出昆吾 、樊、昆、吾等姓氏 。“吾 ”字古音与“吴”通,所以 ,又有一部分吾氏改用“吴”而成为后世吴氏的一支。《路史·后纪》:“昆吾 ”下注:“氏书又有吴氏”。如果说吴回从吴氏族同化于重黎祝融氏并分化为祝融八姓是古代吴人的一次离异的话,那么昆吾氏之后一支改从吴氏就是吴族的一次小小的回归 。但这是《路史》的说法,至今尚未见到有吴姓自称为昆吾之后者。

  帝喾时 ,犬戎部落有一个英勇善战的首领吴将军。吴人在高辛氏时,有一支加入西方犬戎部落,以狗为图腾 。吴族中的一位杰出者 ,以英勇善战成为犬戎部落的首领,史称为“吴将军”。吴将军能征善战,与中原高辛氏领导的华夏部落集团为敌。帝喾高辛氏克敌无方,只好以重赏求才:谁能砍下吴将军的人头来见 ,就许诺将自己两位美丽倾城的公主嫁他为妻 。诏令下达后,无人应征,后来高辛氏身边养的一条狗杀死了吴将军 ,娶了公主。

  夏代少康时有个人叫吴贺,他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 ,《帝王世系》载有其事。《中国姓氏大全》说:“传说中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有吴氏” 。吴贺见于《帝王世纪》,他曾与羿比射。其实 ,吴贺就是古代吴人中的一员。吴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权即吴,它在夏商时代一直存在。《路史·国名纪》就说:“(商)纣时亦有吴伯 。 ”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吴姓历史上记述的远古初祖 ,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以姬为姓。相传黄帝娶了四位贤淑的妻子,生了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子 ,其后分14支部族。黄帝正妻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 、昌意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吴姓就是从玄嚣这一支传递下来的 。玄嚣的第四代孙高辛氏帝喾做了当时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娶有邰氏之女姜螈为正妻 ,姜螈是周族的母系祖先。古《诗经》记述了关于姜螈生周族首领弃时的传说。相传姜螈一天出去游玩,看到一个巨人的脚印,出于好奇 ,用脚踩了一下,回家后竟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一个男孩 ,姜螈对此又惊又怕,把这孩子视为怪物丢到荒郊野外 。然而更奇特的现象发生了,先后有牛羊来喂养他 ,樵夫来解救他,大鸟用翅膀暖和他,致使这孩子三弃而不死。姜(女原)认为一定有神灵保佑他,于是就决定抱回去抚养他 ,并因此为之取名弃。弃小时非常聪明,喜欢仿照大人的样子种植麻、豆之类的庄稼,成年后非常善于农耕之事 ,他一眼看上去就知道一块地适合种什么庄稼,因此,附近的老百姓纷纷效仿他 ,尊他为农师 。

  弃被后世周部落奉为先祖,世称之为转周弃。周弃大约生活在舜、禹时期,他曾协《助大禹治水 ,为大禹的农官,故世称后稷。周弃死后,被后世奉为农神后稷 。终夏之世周弃子孙世为夏代农官。传至不窋(ku)之时 ,正值夏代末年,《史记·周本纪》记述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夏代末年政局纷乱 ,周族首领不宙不再做夏农官,他率部族迁徙到了戎 、狄等少数民族居住的西北地区。周族生活在戎、狄之间,经常受其骚扰 ,从不窋到古公(颤-页)父十余代,周部落一直在不断地奔窜、迁徙之中,但他们仍能父子相承 ,世系保持不乱 。公刘时期,周部落为躲避戎 、狄的侵扰,又举族迁居到豳地(今陕西彬县一带)。豳地土地肥沃 ,周人在这里恢复了祖先的农耕传统,农业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周族在首领公刘领导下开始了复兴 ,《史记·周本纪》描画了当时周人富足的社会情景:“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 。百姓怀之,多徙而归焉。”因公刘在周族发展史上奉献很大 ,周人作诗《公刘》来歌颂他、纪念他。

  公刘下传数代到古公室父时,中原已进入殷商时期,这时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扰 ,在古公(颤-页)父带领下被迫离开豳地连续迁徙 。周人一路南迁,他们爬过梁山,渡过漆水、沮水 ,到达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一带)。周原可谓周人居住的祖地,这里土地肥沃,适合多种庄稼生长 ,古公亶父一改周人沾染上的戎狄游牧民族生活习惯,建立城市和村庄,让族众过定居的生活 ,并在周人氏族制度的基础上设置了官职,建立了近似国家职能的行政治理制度。周人 、周族的称呼就是因为古公宣父及其部落定居周原而来 。

  古公亶父是周人的一位重要首领,他发扬光大了周人数代奋斗的事业,为周人取代商建立周王国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后世周文王称其为太王,《诗经·宓宫》中有歌颂他的诗句:“后稷之孙,实维太王 ,居岐之阳,实始翦商。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则把其作为一位仁君加以颂扬。在吴姓的一些家谱中,尊古公室父为上古最近先祖 。周人自古公室父始进入了稳固发展时期。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 ,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全都非常贤能。其三子季历娶殷商挚仲氏之女太任为妻,太任和文王之妻太姒在我国古代被公认为贤妇人 ,为周族的兴盛起过重大作用。太任为周族生下昌,昌即是为周灭商打下雄厚基础的周文王 。相传太任生昌时曾出现吉祥的征兆,昌自小天资过人 、品德高尚 ,深受祖父的喜爱。古公亶父甚至把振兴周族的理想寄托在孙子昌身上,有时当着众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按照周人的社会传统,古公宣父去世后 ,应有长子太伯继承王位,如太伯早死,接位者应是仲雍 ,季历排行第三,不可能有机会继承王位,昌作为季历之子更没有机会继承王位了。

  古公亶父生病了 ,太伯和仲雍借口外出为父亲采药,离开了周原 。史书记述,兄弟俩从陕西岐山一带出发 ,来到荆蛮吴越地区(今天的江浙一带),吴越地区居住着原始落后的少数民族,他们和中原风俗迥异。兄弟俩入乡随俗 ,纹身断发,在周人看来这哥俩已成为蛮人、残人,再无资格继承王位。

  太伯、仲雍奔吴后,季历得以顺利继位 ,后传位给文王昌 。周文王昌不负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为灭商振兴周族苦心经营,他生前虽未能灭商 ,但三分天下,周据其二。其子武王发继位后,向商王朝大举进攻 ,四年后,一举灭商,建立起周王朝 ,最终完成了复兴周族的大任。周初,太伯 、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后裔受封于吴 ,建立起强大的吴国,后世吴姓子孙则多把太伯、仲雍尊为得姓始祖 。

  按照古史的记述,太伯、仲雍所到达的荆蛮地区,就是今天的江苏南部太湖流域的无锡 、苏州一带。太伯、仲雍一支就是古书记载的痰阳诸姬(古代居住在汉水北岸的周人的分支)的一支 ,他们与楚国为邻,楚国是为五帝之一的颛糠帝后裔所建。楚国强大起来以后,汉阳诸姬受到来自楚人的威逼 ,被迫迁徙,其中太伯、仲雍一支,东迁到江苏吴地 ,战胜了当地土著居民,建立了吴国 。《史记·吴太伯世家》说:“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 ,封其后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二 ,吴,在蛮夷。”武王克商后,分封太伯 、仲雍后裔,其中的一支又分封到太伯、仲雍始迁之地虞 ,即山西虞地,另一支留封于当时尚未开发的东南之地吴。不管后世对其迁徙过程有多少种解释,但姬姓周人太伯、仲雍一支最后到达了江苏古吴地是没有争议的 。

本文为聚卜居作者聚卜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复制或篡改本文内容。如有引用他人作品,已经得到原作者的授权,并在文中进行了明确标注。特此声明。

本文链接:https://jubuju.cn/wu-xing-qi-yuan--wu-xing-de-qi-yuan667f17bec69c6

图片名称
图片名称